什么是道

01 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因受知性-理性的控制,未能激发悟性-觉性,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为现象-名相所蔽。对他们来说,名为道者,大抵如眼前的道路,可供行走,以抵达预定的目的地。当然,也有不少智者,将道引申为人可由从的一切,如自然规律、科学真理、行为准则、方式方法、法律规范乃至于文化习俗等;而其中又有极少数的圣哲,在理念上推断道的本原或本体,以为其思想体系建基,如老子,就是将道设想为恍兮惚兮的恒者,为一切之始,信以为必然存在,而不可思议。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知性-理性对现象进行表象所产生的对象之物,是人道,人之道,人行之道,老子谓之可道之道,都是名相,或泛称之为法;至于道究竟如何,对习惯信而由从,假以为用,以足其欲的常人,若不能反求诸己以至于仁,人而仁,可能一直是晦暗不明,也无意求索的。也就是说,人道虽不能说不是道,但并非道的完成形式,而是道在自身发展中必得经历的异化环节,是非道之道,道的自蔽。中庸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知者自知,唯在致仁,他者不可使其自知。

02 所谓自蔽,就是人们将现象-表象-对象当成外在的异己的真实,同时也把自身归于庶物之类而为原子个体置身于宇宙之中,比以为是,执相而求,不知一切事物的分别都是自己的造化,都是自己,且构成此心。这就是所谓的执着。可以说,知性-理性导致的自蔽,正是私欲、暴力和虚妄的根源。孔子称之为不仁。人而不仁,无论可道之道,还是不可道之道,都是外道,名无其实,且其是否为道,完全取决于实际的功利和效用,即私欲的满足程度。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个无,指向的就是所谓的恒道,至于究竟如何,既无关紧要,也无能为力。整部道德经,即系于这个逻辑设定的虚拟之物上;信则灵,世人就这样自以为是地活在以此为原点而生成的由现象-名相构筑起来的世界而终有一死。一言以蔽之,人间就是道的异化。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本质上就是老子说的可道之道,人可由而从之。而仁,也就是明觉的自己,自己的明觉,才是道的本来面目。道,就是生命的自身觉悟。从语言上说,道作为主词,与道作为谓词以及道作为宾词,三位一体,道-道-道,统摄而谓之曰仁。仁,不但就是道自身,同时就是道的自行,以及道所道出的一切,也就是道-德。只有自蔽未觉的常人,为知性-理性所控制,而必指设为外在的逻辑的原点或本体,或名之为道,或无,或天,或上帝,或造物主,或别的什么,莫衷一是,各自为群而党同伐异。在他们看来,礼,无非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一套儒家式的具体规定。宋儒引申为天理,亦然。这就是为什么自古礼崩乐坏,于今为烈,世人多追捧道德经的原因。他们都还蒙在鼓里,不明白道唯仁道,而人间非道。

03 一言以蔽之,仁道就是自由。如果说万物顺其自然,那么自由就是自然的明觉,明觉的自然。易言之,仁道就是属己的天性-天命。什么是天性?如果说万物顺其自性,那么天性就是自性的明觉,明觉的自性。而天命,就是天性非成己之是不可,就像一棵草终于明白自己是一棵草而全心全意去成为这一棵草,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但之前,它可能一直努力想成为一朵花。而且,作为天性-天命的仁道,决非他者所能决定,而必因自身的成长和觉悟,自己领悟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成就自己。天就是一,就是己,就是仁。是所以仁者行于人间,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孔子说:君子固穷。又说:君子不器。又说:君子上达。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相反,老子却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还停留在外在的现象-名相上,说的还是人道,不知万法都是仁道的自身造化,而无外此心,名之曰德,犹身体的五脏六腑,不可外求而得之。

04 道唯仁道,所以成德。所以中庸说:不诚无物。人道与仁道,自蔽与自觉,非此即彼。蔽为人道,觉即仁道。人道由之,仁道自由。人道选择,仁道别无选择。人道是生命-智慧在其自身成长中必得经历的异化环节,而为青涩的智慧即知性-理性所主导,一切在外,私我欲使,以法为道,执相而求;而仁道则是生命-智慧的自身觉悟,是对人道的彻底扬弃,是属己的天性-天命的自身完成,统摄而名之曰道-德。德,就是道之至,仁之实。道-德,就是仁的自身实现。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