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天台华严禅宗都标榜这种主张。信徒为之着迷,以为佛性是什么高大上的宝贝,吾亦有之,颇感慰藉,趋之若鹜。问题是,对原子个体来说,如果众生一词指谓他者,孰可作此独断?僭越无疑。只有领悟众生就是自己,唯我造化,无外此心,才能恍然所谓的佛性就是我的天性,自有天命,从此不违,一以贯之。是则不但众生,天地万物,皆有佛性。我若觉悟,一切觉悟,一体同仁。所以,佛性的本质意义,只可以也只可能是生命自身对属己的天性-天命的觉知,且唯其如此,人才成其之是。具体说,就是智慧的发展至于临界,激发悟性-觉性,扬弃知性-理性之蔽,而臻于圆熟,仿佛红日喷薄而出,刹那照亮一切,因而必定是具体的、丰富的、活泼泼的、亲切的、和乐的;切不可执相而求,那样必定滞空入寂,空虚虚一片,黑乎乎一团,恍兮惚兮,以为那就是所谓涅槃的境界了,不知自己早已陷入精神的死地。
0022 一切都可以不存在,但我不可以也不可能不存在,而且我不可以也不可能踏出自身外一步,也就是说,我的自身是无限的,没有内外的,无远弗届的。即使我想象自己站在自身外面,也还是在自身里面。我所感觉-意识-表象-理解-领悟的一切,似乎在我的外面,其实都是我的造化,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我的自身,就是此心。心唯此心,别无他心,强名此心,其实无名。至于万物自身如何,我是不可能知道的,更确切地说,我连这个不知道也是不知道的,如果我竟知道些什么,也无非是我的知道,而不是万物自身的知道。当我感觉和思考,所感觉和思考的一切始终在我自身里面。这是唯一的绝对的自明的可以亲证的事实。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我还只是原子个体的私我。康德所谓超越知性-理性的物自体,亦不过一物而已,其自身就是我,万物的自身都是我,我的自身含蕴化成一切。我的自身,我称之为己。我的自身的明觉和亲证,我称之为仁。而由己至仁的跃迁,我称之为觉悟。
0023 现在,对我来说,活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好的。活着好,死了也好;健康好,有病也好;富好,穷也好;有好,没有也好;安逸好,受苦也好;和平好,混乱也好;总之什么都好。对于众生,乃至万物,我也希望与我一样,一切都好,皆大欢喜。想发财的都发财,想当官的都当官,想出名的都出名,想长寿的都长寿,想逍遥法外的都逍遥法外,总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所欲为,不要怕,不要忌,不要忧,不要悔,不要怨。
0024 王守仁,这个名字不好,不如改成王致仁。何也?仁必自达,可守非仁。所以自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印矣。
0025 人生就是成长,年青时蔽于知见,一切异化,而私我欲使,无非饮食安居,功名利禄,或有狂狷者,有所进取,有所不为,亦不能免俗。故利根之人,必经历苦难,且能穷极而反,而悚然觉悟,乃知天性-天命,遂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终于德备,必有所述焉。所以,历来卓越之士,早年或多有建树,著作等身,多不可取,唯其晚年所述,或只言片语,弥足珍贵,学者宜首选也。
0026 人而不仁,则大学三纲八目,尊德性和道问学,居敬存养或涵养践履,文以载道,诸如此类,不过是宅男修身功夫,小补而有大害,害仁也。尊者自尊,德在成己,道唯仁道,无非致仁。
0027 所谓朱陆调和,犹义利之辩,说明理学与心学,半斤八两。
0028 种种复性主义,如老子与宋儒,都是将性视为死物,犹禅学将性视为明镜,试去尘垢,即可复明。性在觉,不可复。性唯自性,觉即天性,必成己之是,是即天命。天性所在,天命所之,即是仁道,仁者所以不违,一以贯之。
0029 从容就死,尚不足为道。必待其终,从容自了,可谓仁矣。
0030 自有记忆,吾已有二千五百余岁,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