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前言

01 仁语,是我阅读论语,确切说,是我阅读论语中子曰的读后感,而不是一般的注疏解诂。为什么取名为仁语?一是因为子曰集中在论语,且我以为是最可靠的孔子亲述。我想,我要是孔子的学生,是决不会篡改的。当然,在其他古籍中,也有子曰或孔子曰,不过以我的直觉,总感到可疑,所以,仅取礼记和周易文言若干,以补充孔子的言说。二是因为子曰的思想核心,即在于仁。只有领悟仁意味着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能明白子曰而印孔子之心,拈花一笑,才能明白后世所推崇的孔圣人,只是儒家用无数注疏解诂塑造出来的偶像,不但不是孔子自己,而且是对孔子的褫夺。

02 那么,什么叫仁?子曰虽多涉仁一字,但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后世对仁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无非在现象-名相上纠缠不休。但这不是仁,恰恰是人的自蔽,对仁的遮蔽,有名而无实,就像把阳光当成太阳。那么,关于仁,是不是不可思议-言说?我以为不然。仁,不但可以言说,而且就是言说者,而言说一切,主谓宾三位一体;也就是说,仁的一切言说,都是仁的自身造化,就像阳光就是太阳的自言自语,而阳光所照耀的一切,都属于太阳,是太阳之德。不过,这样的言说,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反求诸己,以至于觉悟,亲证仁的境界,而不是把仁当成一个认识的对象,一个外在之物,一个逻辑的设定,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类似老子所谓当其无而有室之用的恍兮惚兮的外在的虚拟的东西,拿来一用,信而从之,由而绎之。这就是为什么自秦汉以降二千多年,有关论语的注疏解诂,有关仁的说法,汗牛充栋,但大抵是道听途说而人云亦云的缘故。这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德之弃。

03 一言以蔽之:仁,就是自己,而且就是明觉的自己,自己的明觉;谓之曰:自知之明,全体明觉,意味着这样一种必须亲证的当下的精神-心态: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无远弗届,生生不已,一体同仁。这样的已然经验着的境界,就是道-德的自身实现。而这无非是说,如果未能达到仁的境界,那么一切关于仁的说法,乃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都不过是现象之见,名相游戏,凭空构画,如梦幻泡影;同时也暗示,人间的一切学问,根本在于致仁;唯人而仁,才可能产生属己的真知灼见,这就是道-德。这个过程,即生命的自身成长,就叫造化。而造化之为造化,就在于诚-实,即自觉自在,自由自为,自化自成;其之为言,孔子谓之述而不作。我称之为仁道。学者须特别注意,不可将流俗所谓的自我,与仁的自觉混为一谈。这种自我,只是原子个体基于肉身的自私,恰恰是对仁的遮蔽,仁的异化。唯学以致仁,才能扬弃属人的自私。这就叫觉悟。觉悟,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而是明澈的,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和乐的,当下的,是对属己的天性-天命的领悟和实践。

04 也就是说,仁就是人,而且就是真正的人,确切说,说汉语的真正的中国人。且既生而为人,必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头猪而觉悟,而这正是仁的本来面目;如果生而为猪,那么仁就是觉悟之猪。觉悟之人,就是觉悟之猪,万物皆然。这就叫大同。孔子说道不远人,又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一切世俗信以为真的根因或最高存在,如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基督教的上帝,科学的第一因,诸如此类,都是知性-理性预设的认知对象,逻辑的必然推定,有名而无实。这不是仁,而是不仁,常人所以蔽于知见,拘泥现象,固执名相,私我欲使,恣意妄为,而自以为是。觉即自己,含蕴化成一切,非仁非不仁,故无名,故能名而名一切,一切皆仁,一体同仁。套用金刚经的句式:佛说仁,即非仁,是名仁。但须注意,仁即佛,佛非仁。为什么?因为仁是天性的实现,天命的完成,是道-德,是生命。

05 所以,仁--生命,非是宗教或西方哲学以为的本体,是某种固定不变的预先摆在那里的东西,而如含蕴一切的种子,有其天性-天命,必待自身成长,先迷后觉,终于德备。这就是自然,自己之然。仁,就是明觉的自然,自然的明觉。生命的成长,就是智慧的成长。生命就是智慧。人而不仁,则是生命成长中必经的异化环节,犹浪子远行,为知见所蔽,一切异己外在而为现象-表象-对象,自以为庶物之一而为原子个体,挣扎于时空与生死之间,自卑且贪婪,中心空虚,人欲炽盛,执相以求,志在必得,浑然不知宇宙即是吾心(陆九渊语),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语);此时的智慧尚犹青涩的果实,苦涩而有毒,用现代的术语讲,就叫知性-理性,尚未激发觉性而臻乎圆熟,只为个体之生存而无全体之自在。所以,生而为人,必扬弃自身,才能成仁。人,仁之殇也。

06 学以致仁。一旦明白了仁的究竟,经验到了仁的境界,那么曾苦苦探求或匪夷所思的一切,乃至于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忧患烦恼,顿然冰释。

07 孔子提出仁一字,我以为是对中华文明的奠基,构成中华民族的基因和命脉,可谓一字乾坤。也就是说,仁道,即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一以贯之,正是人之为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元亨利贞,而这才是西方哲学的终结者黑格尔自以为是却莫名其妙的绝对精神。沧海桑田,仁道不易,不废。只有反求诸己而至于仁,才可以彻悟诸如礼乐、仁义、道德、忠孝等名相的无邪之义,孔子称之为正名,才可以展开本真的诚实的属己的人生,才可以成己之是,化成万物,不负天性-天命。我称这样的觉悟者为仁者。仁者行于人间,男曰君子,女曰淑女。君子向来独行,淑女不在勾栏。这正是诗三百之首关雎以及论语第一章对好学者的启迪。

08 仁语后附仁道和仁风两卷及仁印一篇。仁道,是我阅读道德经的读后感。老子虽是智者见智,但若反身而悟,或能仁者见仁。仁风,是我阅读诗经的读后感。诗三百,孔子谓之思无邪,故亦德之成,情之正,言之诚,非仁者不能体会。如果说仁语是人而仁,那么仁道和仁风就是仁而人。仁印,摘自历代古籍,我以为亲证之言,学者自印。

09 论语、老子和诗三百,可以说是我的致仁三书。仁语、仁道和仁风,统名仁书;我的一生所学,或尽于此。朝闻道,夕死可矣。

胡佛如 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