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愤,郁结于心也;悱,欲罢不能也。既愤悱于心,自有所学而有所思,但蔽于知见,拘泥现象-名相,支离分别,莫衷一是,不能致仁也。情犹登山,人在途中,未见全貌,路有千条,似不相关,故必登顶而彻,原来皆达于此,则一通万通,无不相通。愤悱之情,见于形容,仁者可知,当机启发,庶几觉矣。善诲如此,常人不可及也。
015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仁者行于人间,不求饱食安居,无意功名利禄,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当仁则用,不当则罢,是皆行也,光明正大,坦坦荡荡,不趋不藏。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聪明人明哲保身,进退有时,硁硁者好逞匹夫之勇,死而无悔,是皆不知天性-天命,不能致仁也。虽然,人若轻死,一切皆休,何以觉悟?是所以孔子许颜回,而警子路也。临事以惧,好谋而成,乃致仁之方,君子谋道也。
0153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富不可求,富在德也。仁即至富,富之至也,本自俱足,唯在致仁,是则何以他求?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故必以财为富而欲占有之,比以为是,求为富人,虽富甲天下,却一贫如洗。故曰:为富不仁,不仁为富。若知富不可求,而能从己所好者,或几乎仁矣。盖好之为好,乃性命之使然,觉即是焉。是以仁者行于人间,不为富人,不求人之富,而甘居清贫,故能富,富人之富,不富人之所富,成富之是,富成一切。是仁者之富也,宇宙天地,众生万物,悉在此心也。
015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闻韶而觉,仁之至也,亦学之至,乐之至也。乃非可图,不期而至,所以叹也。韶,仁之乐也。乐,仁之情也。音乐,致仁之门也。人知肉之美味,不知仁之大美,所以贪也,一旦自知,即无求矣。子曰:里仁为美。是也。
015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
求仁得仁,人而仁,仁之至也。是则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一体同仁,所以无怨。人而不仁,以仁为可欲,执相而求,虽有仁名,名无其实,不改其私,焉能无怨?故必反求诸己,学以致仁,可以无怨。且唯仁者无怨,故能怨,怨人之怨,不怨人之所怨,成怨之是,怨成万物。仁者必也怨乎!其怨亦仁。伯夷叔齐,即是仁者自己,非是他者。子贡自以为是,而为孔子代言,是乃猜度,不仁可知。
015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仁者安仁。是仁者之乐,乐之至也。仁即乐,乐之为乐,乐之所以乐,一无所乐而无所不乐。乐之于仁,犹阳光之于太阳,恒乐无穷。而人之乐,则犹月光,有待阳光之反射,不乐为乐,乐也不乐,毕竟不乐。是以仁者不为人之乐,故能乐,乐人之乐,不乐人之所乐,成乐之是,乐成万物。周子有寻孔颜乐处之说,致仁之方也。孔子之乐,仁之乐也,其乐在安,德之情也;颜回之乐,人之乐也,其乐在学,志于学也。
015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何谓易?一也,己也,仁也。易之为书,周易或连山归藏,致仁之门也。仁即易也,易之为易,易之所以易也。易即仁道,天命所在,天命所之,仁者不违。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仁之至也。故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之大过,即是不仁,一切皆过。人而不仁,蔽于知见,拘泥现象-名相,易为占卜之术,而求诸于外,无非吉凶祸福,进退存亡,功名利禄,而亦步亦趋,自欺欺人,私欲使然也。此岂古人作易之初心耶?唯反求诸己,明心见性,易以致仁。子曰:不占而已矣。荀子曰:善易者不卜。此之谓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易亦然。当为君子易,无为小人易。
015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天荒地老,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新陈代谢,生生不已,此心当下,是仁者之老也,老之至也。人而不仁,其生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梦幻泡影,老之何谓?是人之老也,仁之殇也。是以仁者行于人间,犹老树新枝,不以为老,不敢卖老,故能老,老人之老,不老人之老,成老之是,老成万物。故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乾乾如龙,反复道也。而乐在其中矣,一无所乐而无所不乐,安于天性-天命也,故无人之忧,故能忧,忧人之忧,不忧人之所忧,成忧之是,忧成一切。是忘也,非无忧也。
015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知之之之,一也,己也,仁也;知之之知,自知之明也。古,生命之源,宇宙之始,万物之本也。好古,性命使然,志于学也。敏以求之,学以致仁也。我非生而知之者,乃因智慧有其成长,必待自身实现:其初也,犹赤子之心,浑然一体而一无所知;及其发育而为知性-理性所制,私我意识确立,主客二分,遂为知见所蔽,一切异化为异己之现象-表象-对象,信以为真,自居庶物而为原子个体,执相以求,恣意妄为,执迷不悟,而沉沦人间,即名相构筑之虚拟世界,人而不仁也。或有好学者,志在究竟而行有不得,犹浪子回头,反求诸己,激发悟性-觉性,方臻圆熟,而达乎造化之境,从而扬弃为人之异化环节,万物归仁,一体同仁,仁者德备,则无所不知矣。后儒尊奉孔子为生知之圣,可知此孔子非彼孔子也。且生命之为生命,以其灵明而有知之大能也。是则人皆生而能知,皆可自知知之也。人而不仁,非无知也,不知为知所蔽,知未究竟也。
0160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独然自在,廓然无外,澄明无蔽,生生不已,一体同仁,怪力乱神无可存乎此心;纵或有之,必也化之,成其之是,仁者所以我欲无言也。所谓怪力乱神,乃常人之想象,信以为真实存在,必待自觉,仁者所以不与人语也。人而不仁,蔽于知见,一切异化为异己之现象-表象-对象,是皆怪力乱神也,名无其实也。人间,即是怪力乱神之世界,其始作俑者即是自己,智慧未臻圆熟而为知性-理性所制,不能致仁也。认知有限,所以见怪;争强好胜,所以崇力;唯利是图,所以作乱;自甘卑微,所以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