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语 0361-0370

036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君子固穷。又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仁之贞也。贞者,诚也,仁之信也,自信也,信之至也。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人之谅也。谅者,亦信也,人之信也,其信在私,所信在外,不信而求信,故以言为信,取人之信,信而由之,乃非信之信,信之异化,信之蔽也。现代所谓契约,流俗所谓谅解,即其例也。故曰仁者贞而不谅。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亦此谓也。

0362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敬者,诚也。仁至义尽曰敬。敬唯自敬。仁者自敬,则敬一切,事君如此,凡待人接物处事,无不敬也;且不为饱食安居,唯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故后其食也。后非先之后,不求之谓也。人而不仁,事在功名利禄,虽毕恭毕敬,乃臣妾之敬,其实不敬,故其事君,犹俗云伴君如伴虎,战战兢兢也。

0363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人非生知,待智慧开启,知性-理性发动,必与启蒙,授受知识技能,导之以政,齐之以刑,使其由之,乃为器用,足其私欲,是人之教也。人类如此,一切众生皆有教也,如禽兽之驯化,万物之使用。故曰有教无类,尔后类分,万物有名,人有智愚贤不肖,然为知见所蔽,一切异己,私我欲使,拘泥现象,执相而求,纷争不休,各为其利,人间不得安也,是乃生命之异化,教之蔽也。是亦老子欲使民返朴归真,虚心实腹,小国寡民也,而不知此乃生命成长之必经环节,不可因噎废食,必反求诸己,克己复礼,学以致仁,激发悟性-觉性,智慧臻于圆熟,人而仁而人,方可扬弃人类之环节,从此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终于德备,不负天性-天命。是则宇宙此心,一体同仁,皆我造化,都是自己;是则类有其实,类成其是,万物归仁,亦无类也。

036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仁道自由,人道由之,非此即彼,故曰不相为谋。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成己之是,化成万物,是仁者之谋,物之化,德之成也。人而不仁,其谋在私,所谋在利,不足与议也。朱子注曰: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非也。是乃现象分别,名相对待,皆为人道,犹猫鼠游戏,黑白两道,必相谋也。

0365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达唯自达,达乎仁也。是则无所不达。辞之为达,诚之为言,述而不作,仁道之谓也。流注以为辞达为人间传达辞命,是谅也,未达也。

0366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子张所问,为现象之道,人之道也,可以由而事之,孔子故然之,方便为言。学者必反求诸己,学以致仁,即知道在自己,乃天性所在,天命所之,仁道是也。仁道所之,义以处宜,一切皆道也。否则,蔽于知见,亦步亦趋,反害仁矣。

0367 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寡,民之少也;贫,财之乏也。均,分而无私也;和,得而不贪也;安,备而无忧也。有家国者,众以为其主也。孔子所言,乃仁道之理想,仁政之气象,道-德之造化,已然此心实现,而不可行于人间。盖人而不仁,蔽于知见,私我欲使,虽欲求之,不可得也。唯仁者行于人间,恰逢国破家亡之时,常怀大同之理想,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而为家国之领袖,人间或得重归太平,人民劫后重生而居小康之世,然及身殁,必将重蹈覆辙,周期律不能免也。观五千年中国史,可知也。

0368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仁者有道,天下归仁。不仁无道,各为其私,虽十五三世,历史周期律不能免也。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乃谓仁者行于人间,自在自由,自为自成,唯仁道不违,义以处宜,万物以成,终于德备,一体同仁,而移风易俗,人可由之,愚夫妇虽日用而不知,不失其仁之性也。天子,仁者之谓也。仁者有道,政在自己,唯自正自治,道之以德,有耻且格,民将自化,所以不议也。

0369 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

人而不仁,虽有家国天下,不能久也。孔子非惜鲁政之变,乃叹为人君者不能致仁,仁道不行于人间也。是则岂止鲁国?人间皆然也。是仁者之忧,忧天下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也。若天下有道,为人政者能德施仁政,自正自治,人民安居乐业,则禄之去公室,政逮于大夫,又何尝不可?是孔子所言之礼让为国也。

0370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诗,仁之言也,德之道也;礼,仁之立也,德之成也。仁即言也,言之为言,言之所以言也;仁亦礼也,礼之为礼,礼之所以礼也。诚之为言,述而不作,是仁者之言也;仁道不违,一以贯之,是仁者之礼也。故曰:言以致仁,立以致仁,无非学以致仁。诗三百,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致仁之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