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书这个网站,实时反映了我研读论语、老子道德经和诗三百的思想动态。不同于作家为特定的读者写的成型的东西。仁书,就像此心,作为生命-智慧的自身化育,总是在思想的运动中,既不会有外在的对象,也没有功利的目的。易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通过不断地、深入地、反复地研读上述三部经典,激发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就是我活在人间的一大因缘,也是我人生的核心内容。而这三部经典,特别是论语,是我毕生学习的必然归趣。我称之为致仁之门。
仁语,是我阅读论语,确切说,是我阅读论语中子曰部分的读后感,而不是一般的注疏解诂。为什么取名为仁语?一是子曰集中在论语,我以为这是最可靠的孔子亲述。而且我自省,我要是孔子的学生,是决不会篡改的。其他古籍也有很多子曰或孔子曰,不过以我的直觉,总感到可疑,所以只取礼记若干条,略加补充。二是子曰的核心,即在于仁。只有领悟仁一字意味着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能体会孔子此心,拈花一笑,才能明白后世推崇的孔圣人,不过是儒家用注疏解诂塑造出来的人间偶像,不但不是孔子自己,而且是对孔子的遮蔽和褫夺。
仁道,是我阅读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不过,以我的经验,只有彻悟论语子曰,觉知属己的天性-天命,亲证仁的境界,人而仁而人,才可以阅读老子,而不为其所蔽。阅读其他典籍,无论古今中外,皆然。且以我的直觉,老子成书大概在论语后,因为与诸子百家一样,是自蔽不觉、拘泥现象的产物,是智者见智,是人道而非仁道。老子所表达的,乃是道-德在自身实现过程中必得经历的异化环节。所以,仁道这一部分,不是解读,不是批判,毋宁说是对老子的扬弃,是仁者见仁。
仁风,是我阅读诗经的读后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曰:不学诗,无以言。等等,无非是说,经过孔子删正后的诗三百已不是一般的诗歌集,更不是郑声之流,而是仁者之言,君子之情。只有学以致仁,才可以体会个中三昧。人而不仁,读也无益。
此外,名义和纲领,是我在研读过程中逐渐提炼-形成的基本思想框架。名义部分,试图从仁我出发,对涉及的主要的字与词,作出属己的说明,而纲领部分,则试图引申出若干有关仁的原理或原则。它们是自明的动态的仁义,而不是可知的静止的定义。我完全无意如职业学者那样建立所谓的哲学体系,因为体系不在文本,唯在自家身上,而任何外在的体系都是思想的木乃伊。人皆自有体系,自成体系,皆备于我。生命就是体系,而道-德则是其自身实现。孔子称之为有耻且格。
2025.03.07